(人民报道江西讯) 我从十八岁初中毕业,走进军营,直至五十五岁从军队退休。一直做行政工作,从未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
我走上南昌起义研究的道路,源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2002年10月,我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任,到八一广场改造指挥部任副总指挥,分工负责南昌起义、八一精神研究;
二是2010年7月,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成立,我任执行会长。至2020年9月,因年龄关系,改任名誉会长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于上面原因,我开始了南昌起义的研究。当时,还给自己写了几句自勉的话:余生献“八一”,不求名与利,只为有所为,无鞭自奋蹄。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南昌起义研究中,做了些什么事呢?主要下气力,做了两件事:
一、硬着头皮,读了不少南昌起义的书
人们读书,有两个习惯,一种是翻开这页,急着翻下一页;另一类是翻开这一页,硬着头皮翻开下一页。
我是属后一类。
“论从史岀”。研究南昌起义、研究八一精神,首先要弄明白:南昌起义是怎么回事?
为此,这近二十年,我硬着头皮,用功读了不少关于南昌起义的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刘伯承在1928年,在莫斯科写的《南昌暴动始未记》,这本书是我打开南昌起义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刘伯承是起义军的参谋长,写此书时,距离起义过去不到一年,对起义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本书是他当时对南昌起义军主力失败后痛苦沉思的结果,是他当时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展望的结晶,也是他在中国革命面临最黑暗、最迷茫时刻,内心仍有一杆胜利的旗帜,在呼啦啦飘扬必胜信念的表露。另一本书是张侠写的《南昌起义研究》。张侠曾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是聂荣臻的老部下,他写这本书,先后十次请教聂帅。张侠敢讲真话,坦言直谏。在1944年8月19日,毛泽东还专门给他题词:“光明磊落”。这本书的含金量、可靠性很不一般。读过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南昌起义许多重大问题的认知。
我在阅读南昌起义亲历者正面人物回忆录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后来走向反动的张国焘写的《我的回忆》、朱其华(时任起义军政治部宣传处长)在1933年发表的《1927年底的回忆》等书。
除此之外,我还参阅了不少有南昌起义史料。有一天,一个老太太跑到研究会,给我送来不少关于八一起义的资料,有的是当年八一起义参加者写的回忆的手稿。原八一馆馆长徐巍,他一生六十年,负责收集整理南昌起义的史料,记录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八一馆时的讲话。我从他那里听到不少书上看不到、在别人那里听不到的八一故事。近几年,特别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军90周年的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阐述了南昌起义的非凡意义,令人醍醐灌顶,为我们研究南昌起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我被八一起义先辈事迹深深感动。我深刻感受到:八一起义,是八一前辈们坚守理想,忠诚信仰的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大书,不仅对起义前辈腾生敬意,更是我一次信仰的洗礼,血性的提升,斗志的激励。同时,也是我二十年,坚持走在八一起义研究路上,动力的催生!
这些年的读书,使我深深体会到,研究南昌起义,只有在读懂南昌起义这部大书上下功夫,才能真正领略八一前辈崇高革命风貌,才能真正理解八一起义“第一枪、上井冈、铸军魂”的历史功勋。
二、颤颤巍巍,写了一些南昌起义的书稿
这些年,我结合自己读书感悟,写了10本关于南昌起义方面文稿。已正式出版有两本:
2013年,编著的《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201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2022年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2021年,编著的《关于南昌起义,我们应该知道的》,已送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审读,他们的审读意见是:由周根保同志编著的《关于南昌起义,我们应该知道的》一书,以独特视角、翔实史料和较高的政治站位,记述了南昌起义不为人们所共知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真相,颂扬了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和革命风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艰辛历程。
经审核,我们认为,该书稿政治导向正确,重大史实准确,且兼具政治性、学术性,修改完善后(具体修改意见见花脸稿)可以交付出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2 年3月3日
这本书已交出版社“报备”中。其他几本书,均以“内部交流,免费赠送”形式问世……我知道,我编著的这些书,读者可能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编辑。如果有第三、第四……或者更多,将是对我极大鼓舞……有的朋友告诉我,南昌起义属重大历史题材,“报备”把关是极严格的。我为什么要“不屈不挠”,坚持做这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呢?
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
2017年初,为了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笔者把近些年关于南昌起义研究的几篇文稿,整理成册,冠名《不朽第一枪》,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给予的评语是:“本书是江西省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数年来致力于南昌起义及伟大精神传播与研究的丰硕成果,由散文、故事等文学载体组成,全书热情讴歌了我党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丰功伟绩,介绍了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以不可辩驳的事实,驳斥了少数人对八一南昌起义的否定与质疑,全书史实翔实,形象生动,客观权威。”因涉及党史军史内容,江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已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报备”。
三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专家,给出“审读意见”是“同意修改后出版。”
此书只能按“内部交流,免费赠送”问世。2017年底,笔者针对有的纪念南昌起义九十周年的作品,对南昌起义有误读甚至歪曲的现象,又作《军魂永驻:解读南昌起义》一书,送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因涉及党史军史重大内容,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也只好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报备”。此书也在两年后,军事科学院专家定论:“同意修后出版”……
其实,在今天,凡涉及党史军史国家史重大题材的作品,都必须向中宣部相关部门“报备”,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个“报备”是比较艰难批得下来的。何况,像笔者这样水平的文章,笔者又毫无学术背景,绝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惊喜。
但欲罢不能,笔者看到那些对南昌起义误读的宣传作品,内心总有一个东西在涌动,不吐不快,不写不安,哪怕明知这是“不可为而为之”,也说服不了自己。“不可为之而为之”,什么原因呢?是名利的追求吗?当然不可能……笔者是一名年逾七十六岁的退休人员,能求什么?能得什么呃……笔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更何况,这样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书,就是文笔再好,也少有人涉及;笔者曾多次流连书店,涉及革命史方面书,少之又少,南昌起义方面书,更难见到。有一位很有作为的编辑,曾深有体会地告知笔者,弄这些东西,是“出力不讨好的事”……然而,犹豫再三,笔者还是动笔了……2018年,笔者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22年2月,正式出版了。这篇随笔,不是学术论文,也不能称作文史资料,更没有全面、系统……这里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八一起义的拼图;而这些一幅幅拼图的组合,意在八一精神的一种展示。
三、是什么力量,引领我坚持做这件“力所不能及”的事
这些年,我在“写”南昌起义书稿时,深深体会到:这是件“力所难及”的事。“写”难,出版就更难,“报备”这一关,一般要两三年折腾……就是正式出版了,销售还是难……笔者的这种痴情,是什么力量的推动?“名”——我从战士,到军分区司令员,几十年,没立过一个功,一生平平淡淡,和“名”总是擦肩而过,退休已二十年了,“名”,和我应该是终生无缘;“利”——何从谈起?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讲课,这个单位主要领导,却以世俗的目光,悄悄和同事说,他是在这里推销书呢……令人哭笑不得……
回望我坚持二十年的研究过程,还真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九十年代末,我在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时,有一天,我一位老同学找我,要我帮他销售一本关于南昌起义的书,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他签名送给我那本,却一直放在书架上……笔者在二十年研读八一起义中,引领笔者在“八一起义”道路上行走,有三位值得敬佩的人物:
第一位是时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新雄,他在笔者即将从南昌军分司令员岗位卸职的2002年初,邀请笔者为八一广场改造副总指挥,委托笔者专题进行八一文化的研究。他说:“八一精神,是南昌人民的精神财富,作为在南昌工作的同志,有责任去弘扬这个精神。”他还说:“你一生当兵,又长期在南昌工作,研究八一起义,应是你退休生活中有意义的一件事。”他为笔者研读八一起义,不仅提供了精神动力,还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位是笔者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时,结识的吴昌德将军,他是赣南人,笔者开始八一起义研究,他在成都军区任政治部主任,笔者拜访吴将军时,他说了一番话,笔者记忆犹新。他说:“研究八一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特别在当前这个时代,更有可为,但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抓手。”随即他向笔者介绍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工作经验,对笔者如何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吴将军曾任总部政治宣传部部长,后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付主任,他在任期间,笔者专程赴京汇报,得到他的许多指导;
第三位是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2014年,笔者荣幸向他汇报过八一精神研究的心得,得到他的热情的鼓励,他给笔者说的一番话,给笔者研究八一精神,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他说:(大意)南昌起义除了建军的伟大意义外,还有两个意义对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性。一个是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对今天的启示;一个是南昌起义所突出表现出来的而今天又特别需要发扬的革命精神。他还特别针对社会上对南昌起义“失败论”观念,表述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南昌起义,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败的一方面。从成功方面讲,除打响第一枪,诞生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外,主要表现在起义后期朱德、陈毅的实践活动上,包括“赣南三整”、湘南起义等,他们在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军队的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初步探索,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冷主任的话,和史学界传统观念,有三个重大区别:一是研究南昌起义,不能把“第一枪”与“上井冈山”割裂开来;二是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和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一致的;三是南昌起义表现的革命精神,是革命前辈,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所表现出来最为宝贵革命精神,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发扬的崇高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
三位引领者的话语,给予了笔者通往八一文化,八一精神研究的精神动力和具体指导,尽管笔者的身份和资历,注定了笔者的脚步是蹒跚的,但这份力量,一直鼓舞着笔者,在“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上行走着……另外,笔者还深深感到:支撑笔者二十年,坚持在南昌起义研究中,做这件“力所不能及”的事,除了研究会同仁的鼓励外;除了一个老退役军人、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自励外;主要是受八一起义英雄事迹的感动!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在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命悬一线”危急关头,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为什么在共产国际、中央代表张国焘反对的情况下,能坚定地作出“还是干”的起义决策?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长刘伯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长、北伐名将叶挺等一批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指示面前,为什么能毅然抛弃优越生活条件,不受高官金钱的诱惑,义无反顾参加南昌起义?特别是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陈毅,为什么能力挽狂澜,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更令人费解的,在近半年西进转战中,八百余名起义军将士,在几万敌人的围剿中,能够——红旗不倒?火种不灭?队伍不散?……这一个个凝重问号的追寻,就是笔者二十年探索的重点。何谓信仰的力量?笔者在读与写南昌起义的书时,一段闪光的话,跃然于纸上: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听党指挥,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信仰的力量,在这里熠熠生辉!
联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部队师级干部,不全是靠当年部队那些好领导、好战友帮助的结果吗?部队当年那些好风气,不正是八一精神的写照吗?通过编著这些八一起义书稿,使我深深懂得,要让八一精神永放光芒——必须高扬坚定信仰的旗帜;必须铸牢听党指挥的基石;必须发扬敢为人先的闯劲;必须弘扬英勇无畏的气概;必须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必须永葆为民奋斗的情怀。
四、二十年的研究,留下的遗憾不少,深感未来任重道远行走在研究南昌起义这二十年中,真是感想良多!总体是收效不大,遗憾不少……
一是八一精神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二十年的苦心研究,召开若干次研讨会的讨论,为什么八一精神,至今未得到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之源——八一精神,为什么不能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这应该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二十年的努力,留下最大的遗憾……人们曾称军事科学院是军事理论的“航空母舰”,如果登不上这艘“航空母舰”,八一精神的研究还能远行吗?现实告诉我们,革命精神研究,要特别借助军地权威专家、学者的作用,没有权威专家认可,闭门造车,开再多研讨会,也不会有太大效果。研究工作的失误,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主观因素。
二是在八一起义宣传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天,在不少传媒、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还有不少被误读的地方……作为八一精神研究会主要负责之一的我,在宣传力度不足这个失误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曾在《军魂永驻》一书中写道:南昌起义的地位,不容贬低;南昌起义的故事,不应讲错;南昌起义的精神,不能淡忘。
三是在英雄城南昌,至今没有打造出更有影响力的“八一特色品牌”。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了强化八一宣传效果,应着力塑造八一育人品牌,八一文化品牌,八一城市品牌……这方面的失误,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当地一个唯一合法八一精神研究的民间组织,也有应尽的责任。现在,我已从研究会的法人位置,退居二线了,但如果苍天关照我,我将仍然“无鞭自奋蹄”……希望同仁、好友,一起携手,继续——为呼之欲出的八一精神,从英雄城南昌,走进军营,走向全国,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而不懈努力!
编辑:毛小宝
审核:方 嘉
关于我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郑重声明:各发稿人必须对投稿内容及图片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如有不实或侵权行为、投稿人必须承担全责与本网站无关。
网站投诉电话:13661026515
法律顾问:吴律师 13866603446
联系方式
中国 · 国保传媒
13661026515
15005564888
在线留言